為什么工資漲的很慢?因為你只能“賣時間”。畢業后,每個人的收入差距拉大有四個階段,最致命的是第二個階段。
1.差距是暫時的?還是會越來越大?
你有沒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看朋友圈?
彼得在工作中總是向你借錢,他最近買了房子。為了逃避命令而去洗手間的安迪正在進行為期15天的歐洲之旅。曾經被你罵成項的小李,現在是百萬粉絲的大V;導演退下來的“胖子劉”居然進了阿里...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曾經傻傻在一起的同學,收入差距一點一點的拉大,漸漸的,連眼前人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畢業后你們的收入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拉大的?
但是你要有信心,這只是暫時的,因為真正的差距不是你不敢看朋友圈,而是你打開朋友圈也無所謂。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2.畢業前兩年:“職業化”拉大了30%的差距
職業化,這是新人向專業人士轉變的第一步,差距就從這里開始。
有人在許昌直聘上吐槽,一個負責系統運維的職場新人,抱怨老板不考慮員工感受,新系統更新總是半夜12點;無論是洗澡還是打電話,出門都要隨身帶著筆記本。第一反應不是穿衣服,而是上網。
后面的回復更精彩,一個老程序員鳥,提供一個視覺感很大的記憶:
在股市暴跌的那一年,巨大的交易量讓證券營業部的系統崩潰了。運維部門全部出動,一半人緊急搶修。另一半呢?奮力抵住辦公室大門,阻止門外拿著板凳的憤怒股東沖進來。
事后老板安慰他們說:“你們覺得委屈,銷售經理被打成腦震蕩了。你會跟誰談?”你責怪那些投資者?人們每分鐘損失幾十萬美元。聽說還有人透支兩三次,欠營業部幾十萬。
所謂專業化,就是站在專業角色的立場上,重塑自我,了解合作伙伴,考慮客戶心理,而不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現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崇尚個性,所以很多人一進入職場就被蒙蔽了。本質上,公司制度是集權的。領導是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員工首先是專業的執行者,這樣才能保證高效率。
但是,工作的前兩年,大家都是在起薪點“起步”的。你的“職業化”早就變了,最多的時候差距30%。很多人沒注意。
但這一關并不扎實,下一關“技能型”會吃大虧,埋下日后差距的隱患。
3.畢業后三五年:“熟練”差距翻倍。
不能“熟練”的知識和能力,是不能變成工資單上的數字的。
一位體育記者在介紹自己的工作經驗時說:“采訪一個賽事,到達場地,不要急著找人采訪。你必須找到廁所,以消除最不可預測的風險。”
一個都市報的老編輯對新編輯說,我不知道你在這個行業能有多高,但是能呆多久就看你正常的寫作速度了。
專業投資者和業余投資者最大的區別不是預測趨勢的能力,而是前者只能做他能做的,而后者三天不做就扛不住。
即使是專業的詐騙犯也知道,第一步不是騙人,而是用弱智的消息篩選出容易上當的傻子。
工作的前兩年,你加班到天亮,工作的結果竟然是一堆沒用的垃圾。領導不得不安慰你。誰告訴你是拿底薪的新人?
但是如果你想讓你的工資每年增長30-50%,你必須讓你產出的價值大于你付出的成本。
唯一的保證就是“知識和技能”。
每個人的工作都可以分為“可重復的經歷”和“不可重復的挑戰”。
“知識技能化”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大量的“刻意訓練”,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讓自己的工作在“可重復的經驗”部分更有效率,就像以前老江湖總結的經驗一樣。
第二步,解決“不可重復挑戰”的問題。
在《字帖》中,廣告大師西蒙·迪克特茨(Simon Dictetts)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他創業后不久的故事:
那天,他把憋了好幾天的文案大招給了老板,老板先是表揚了他,然后給了他一個“吸取這寶貴一課的時刻”:
“這個廣告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廣告。你現在寫的每一個字都會伴隨你一生。找準基調,持之以恒。…記住,一旦這個廣告被印出來,你就不能再做任何改動了。”
這也是他廣告生涯中第一個代表作誕生的時刻。
一個廣告人的“杰作”,就是下次你跳槽的時候,你可以對對方說:你知道那個“好吃”的廣告嗎?我寫的。那你可以要求比現在高50%的工資。
這就是職場第二階段拉大差距的秘訣:穩定你的產出,抓緊多余的時間,把你已經做到90分的工作提升到100分。
在這個階段,你工資的下限是穩定產出的價值,上限是做100分工作的價值。
這個階段的加薪來自于知識和技能帶來的紅利。如果做的好,至少可以和平均水平差距一倍。
但是,大部分職場人都會止步于這個階段。如果他們想工作五年,工資能持續高增長,就不得不依靠第三個階段:居間。
4.畢業后五到十年:居間程度決定了三到五倍的差距。
技能就是“賣時間”,所謂高薪就是單位時間創造的高價值。
但是,一個人即使每天加班,工作時間也就十個小時,瓶頸很快就會出現。如果你想再漲工資,你得玩你的時間。
在技術人員的世界里,有一個奇怪的定理——只有技術平平的人才能領導一堆技術巨人。
很好理解,因為這個技術平平的人是他們當中唯一一個能和公司其他部門打交道的人,也是唯一一個能做非技術思維的人。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是基本的管理結構。為什么要一大群人在一個辦公室辦公,而不是像以前的工匠那樣一個人工作?
肯定是因為1+1>2。
1+1不會憑空大于2。“居間”就是把人的工作整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時間批發”的工作。買下屬的時間,融入團隊工作,用1+1>2的效果,再賣給公司。工資是中間的差價。
所以作為管理者,能力體現在對下屬工作的協調上,而不是你的水平有多高。能夠“領導一個門外漢”不是對領導者的貶低,而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薪酬最大化,最好的辦法是整合更多的人,但如果整合更多的人,“批發時間”是不夠的,要建立“時間的多層次營銷體系”,對下一級的管理者進行管理。
這時候除了協調分配這些基本動作,還要知道如何激勵員工,如何幫助員工規劃職業生涯,如何建立晉升制度等等。
但近年來,“公司界限”開始被打破,于是“居間”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做“知識大V”,這是一個“時間復制”的工作,可以大大突破公司規模的限制。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就不展開了。
“居間”的程度取決于你整合了多少資源,復制了多少份時間。但是,它也有一個上限。
這就是第四階段的職業瓶頸——個人價值觀。
5.畢業十幾年:價值觀造成十倍或百倍的距離。
一個企業的創始人和他的高管團隊產生了分歧,因為創始人想在公司成立一個醫療團隊,為所有高管及其家屬服務。
管理者問,為什么不用第三方服務機構?既經濟又高效。
但創始人堅持建立自己的團隊。他認為金錢在健康面前什么都不是。當然,員工和外部團隊的盡職程度是不一樣的。
創始人的話不一定對,員工也不一定比外部團隊更敬業。但這種觀點不能被一般的管理原則挑戰,因為它來自于創始人的價值觀。
高管每天都要做很多決策,有些決策需要豐富的經驗和規范的流程,可以理性分析。但還是有很多全新的決策,比科學的決策更“賭博”。
這時,價值觀是“最高法院”,
到第四階段,大家都是“成功人士”,未來的發展,除了運氣,主要是價值觀的差異。
大學畢業后,從事金融工作的巴菲特沒有到曼哈頓,而是回到了家鄉,奧馬哈,一個南方的小城,就像我們一線城市畢業回到了我東北的四線小縣城。
巴菲特的理由是他在熟悉的地方更自在,就像他幾十年來喜歡喝可樂吃薯條一樣。
這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在總結自己的投資風格時,其實也談到了自己的價值觀:別人追求改變的東西,我會一直賭“人類的永恒價值”。
雖然當時他的價值投資理念還沒有形成,但他的價值觀早就注定了他最終會形成獨特的投資風格。
當然,價值觀沒有對錯的標準,只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區別。
你的價值觀符合這個時代,你是飛豬;否則,你必須繼續等待你的時間的到來。
30年來,只要有耐心,總可以抓住一個機會,開一輩子“大的”。
6.彌補自己的不足永遠不晚。
一般來說,職場中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拉大就是以上四個階段。
如果你還處于前三個階段,真的,沒事干就和前面的人聊天,讓自己徹底死心,安度晚年。
還是從頭開始,按照上面的方案,把缺的補上。
什么?怕來不及?
自古少年英雄無好死:項羽24歲起兵,30歲自殺;霍去病19歲掛帥,23歲就死了(所以不要碰別人的雕像祈禱);曹沖,7歲大象,13歲英年早逝。
大器晚成者自古長壽:肯德基爺爺56歲還在領救濟金,他活到90歲;齊白石,66歲,由34歲的徐悲鴻推而成名,93歲去世。姜子牙76歲拜,一生堅持到139歲。
雖然少年時不能成名,但還有時間返老還童。m.jzfangzhui.com
Copyright C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金飯碗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法律顧問:河南三兵律師事務所 豫ICP備2022022847號-2 網安備案號:41100202001012
地址:金飯碗(許昌)人才服務中心 EMAIL:173110537@QQ.COM
ICP經營許可證:豫B2-20230325 人力資源證: (豫)人服證字第0000000313號
Powered by PHPYun.